日前,,小米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社交平台中提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为什么手机上的 3.5mm 耳机孔越来越少见了。。。事实上,,,目前在中高端机型中已经仅仅只有仅极少数还配备有 3.5mm 音频接口,,,而在顶级旗舰产品中,,这一配置则几乎已经完全销声匿迹了。。。
当在现阶段,,,,使用 3.5mm 音频接口的有线耳机市场存量依旧很大,,,,同时专业音频厂商也还在不断推陈出新。。同时由于包括直播在内的一系列新兴行业出现,,,,用户对于有线耳机的需求量依然很大。。正常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量极为庞大的手机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性,,去推动音频接口的更新换代。。。
事实上,,,接口的更新换代通常都是渐进式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 3.5mm 音频接口从智能手机上退场的重要节点,,,,便是苹果的 iphoness 7 取消 3.5mm 接口、、、、换用 Lightning 作为扩展及充电接口。。由于这种设计导致充电线与耳机不能同时接入,,,因此也出现了一定的争议,,,,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并太不友好的方案。。
而在安卓阵营,, 以小米、、vivo、、、OPPO、、华为为代表的头部厂商就相对更加人性化。。。在 iphoness 取消 3.5mm 音频接口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在极个别机型上,,,安卓机型通常都保留了 3.5mm 音频接口。。。。直至 USB Type-C 的普及,,,,才开始在部分机型上陆续取消 3.5mm 音频接口。。。。如今主流厂商的中高端型号,,才几乎已经看不见 3.5mm 音频接口。。。。毫无疑问,,,这种循序渐进的更新换代,,才对用户更加友好。。。。
3.5mm 音频接口功能单一,,,,性能更是差强人意
接下来,,,,尊龙时凯不妨来聊聊 3.5mm 音频接口被抛弃的根本原因。。如今对智能手机来说,,3.5mm 音频接口的功能可谓是极度单一,,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用于连接耳机等音频设备。。。当然,,,更早前还有类似连接功能型遥控器、、、安装便携式 POS 机等应用场景,,,但显然这些并非大多数用户的 " 刚需 ",,,,因此在有了更便捷、、、性能更好的连接方式时,,,3.5mm 音频接口被抛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提到性能差强人意,,就需要从手机的内部构造说起了。。为了确保输出音质在水准线之上,,因此内部就必须要有转换电路、、、放大电路,,以及供电电路,,,,但由于手机内部空间的局限性,,,这些电路在设计时就会遇到先天的局限,,,,例如 3.5mm 音频接口只能提供模拟信号输出,,并且供电部分只能提供 2.5V 以下的交流电平信号,,通过电流只有 mA 级别、、、、功率极低。。
这就导致如果使用手机作为播放源来 " 直推 " 耳机,,,,这样的功率显然不够,,并且更为糟糕的是,,传统音频厂商为了确保音质和听感,,,高端耳机通常会采用更高的阻抗规格。。其中以索尼的旗舰级入耳式有线耳机 IER-Z1R 为例,,其阻抗达到了夸张的 40 Ω,,通常有线耳机的阻抗则仅为 15 Ω 左右。。因此使得手机上的 3.5mm 音频接口供电难以完全驱动这类耳机的单元,,,从听感上来说就会出现 " 绵软无力,,,难以入耳 "。。
索尼旗舰级耳机 IER-Z1R,,,,阻抗高达 40 Ω
3.5mm 音频接口性能差强人意的另一方面,,,,无疑是音频信号的损失。。。。毕竟其属于模拟接口,,,因此手机的音频信号在输出时就需要进行一次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虽然现有技术能够做到近乎无损转换,,但相比 USB Type-C 接口直接输出纯数字信号、、、、且是无损输出的情况,,,,3.5mm 音频接口的这种转换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结构设计还会额外增加难度
此外,,3.5mm 音频接口的存在也为手机的结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首先就是插座部分,,,为确保 3.5mm 插头的紧固,,,,机身内部就必须有封闭的可锁紧结构,,,这无疑会挤占其他元器件的空间。。。由于这部分主要是电池存放的空间,,所以也会导致手机的电池容量受限。。。
随着如今智能手机在影像方面开 " 卷 ",,,在 " 大底 + 潜望式长焦 " 的解决方案出现后,,机身内部空间也就变得更加局促起来。。。其中尤其是潜望式长焦镜头对于机身空间的要求更高,,,在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的情况下,,,,3.5mm 音频接口自然也就成为了最先被 " 砍掉 " 的元器件。。。。
结构设计的第三个难题,,,便是机身厚度和强度控制方面,,,,虽然此前包括 vivo 在内的厂商对 3.5mm 音频接口插座部分进行了创新,,,,降低了其对于机身厚度的不良影响。。。。但从总体来看,,这一方案的普及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在如今 USB Type-C 接口已经十分成熟的情况下,,,,厂商也能够在不需要妥协的情况下将机身厚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至于机身强度,,,,相对如今主流中高端机型的中框厚度,,3.5mm 音频接口的直径明显更大,,因此开孔后也会对中框强度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手机的磕磕碰碰其实很正常,,如果因为加入了 3.5mm 音频接口就必须小心谨慎的使用,,,显然就不太合适了。。。
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第四个难题,,则是为防护能力的提升增加了难度。。。如今许多机型都提供了防水防尘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两点。。其一是凭借防水橡胶塞进行物理隔离,,,,但橡胶这类材质可能会出现材料老化、、、导致隔离功能失效,,其二就是在机身内部电路结构部分采用纳米防水材料,,并对可能出现进水进灰的区域设计自封闭组件。。。。
但显然这也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由于 3.5mm 音频接口的插座部分就注定了一旦有水进入,,,,除非被完全排出,,否则就有可能会在内部产生堆积,,,,如果插头部分进入插座的过程中被插座中的水沾染,,,还是有可能会导致电路部分的损坏。。
而采用 USB Type-C 接口显然就要简单得多,,在接口部分采用纳米防水涂料,,,同时确保机身底部与内部电路连接部分的密闭性就算 " 完活 ",,,,而其他部分的防水防尘设计目前则早已有成熟、、且高度可行度的方案可以应用。。。。
所以从工艺、、、、设计难度这几个角度综合考量,,,,3.5mm 音频接口显然已经全面被 USB Type-C 压制。。
音频无线化如今已然成为了主流发展方向
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线耳机(特指蓝牙耳机 ) )质差、、使用距离短、、电池续航时间短等问题,,曾经被用户大量吐槽。。但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蓝牙技术规格的提升,,,,这类产品已经达到了可以传输接近高解析度音频的能力,,,这也对耳机、、、特别是手机耳机的无线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以手机厂商为代表的新兴耳机品牌中,,,也推出了各类 " 真无线 " 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支持蓝牙 5.0 及更高的连接协议,,,,最远连接距离更是可达 100 米,,,,还支持用户用其聆听更高解析度的音频。。。同时部分机型还加入了诸如触控或手势操作功能,,使得其使用便利性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并且随着传统专业音频设备厂商陆续进入这一领域,,也使得 " 真无线 " 耳机在音质等方面迎来了不小的升级。。
而在用户层面,,目前除极少数用户对有线耳机还有实际需要外,,,,绝大部分用户也已习惯将无线耳机作为日常使用中的标准配置。。。因此从现阶段来看,,至少在移动端,,,,音频无线化已然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于如今还有使用 3.5mm 音频接口需求的朋友来说,,不妨将目光放到专业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上。。例如可以选择 USB Type-C 转 3.5mm 转接器,,或是配备 3.5mm 接口的蓝牙解码器,,如果对于音质有更高的追求,,,,那么专业厂商的便携音频播放器和便携耳放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源网络侵删